疾病管制署今(29)日於大安森林公園捷運站陽光大廳舉辦2023世界愛滋病日「為愛無距 攜手共進」記者會,由疾管署羅一鈞副署長代表,與臺灣感染誌協會陳威圻秘書長、愛滋病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會委員與愛滋防治工作的民間團體,以及擔任今年愛滋防治大使的阿卡貝拉、夫夫之道等,與各界共同響應世界愛滋日活動,一同關注愛滋防治議題。
疾管署說明,今年透過新創愛心手勢,以愛心尾端交叉呈現紅絲帶意象,邀請民眾一起響應,亦象徵用愛來關懷與支持愛滋防治,期許透過多元管道凝聚社區力量,深化民眾對愛滋防治的正確觀念;活動尾聲則邀請貴賓一同加入排列紅絲帶的行列,不同以往的是,今年改以共同撐起紅色保護傘方式進行,藉以象徵結合社區力量消弭歧視,也呼籲民眾落實安全性行為,保護自己與伴侶健康。
羅副署長指出,我國愛滋疫情自2018年起已連續6年呈下降趨勢,2023年截至10月底新增感染數為804人,亦較2022年同期886人減少82人,下降9.3%;此外,呼應聯合國 2030年「95-95-95」目標,亦即95%的感染者知道自身愛滋感染狀態、95%的感染者已服藥、95%服藥的感染者達到病毒量測不到,在各界長期共同努力下,我國2022年防治成效已達90-95-95,優於全球平均86-89-93,顯示在各界共同努力下,愛滋防治成果已具相當成效。
陳秘書長表示,臺灣與愛滋病毒共存39年,已走過最初的恐懼,感謝愛滋感染者社群夥伴、民間組織與倡議者、政府公衛部門與醫療人員等的共同付出,例如:醫療院所正推動中的愛滋友善的計畫、修改危險性行為之範圍標準、持續增加愛滋指定藥局提升藥物可近性等,都是公衛與醫療服務夥伴努力的重要成果。同時也呼籲,社群仍需要更多的資源挹注與參與機會,才讓愛滋平權與零新增的公衛目標,能夠真正落實與達成。
疾管署提醒,由於推估國內仍有約10%感染者未知自身感染狀態,為創造健康、友善的環境,減少歧視,讓更多人願意主動接受愛滋篩檢,將於2023年12月1日至12月31日辦理愛滋自我篩檢試劑免運費活動,活動期間民眾於網路購買自我篩檢試劑(含血篩或唾篩),可享免物流費之優惠(如使用免費試劑電子兌換券購買者,仍需支付45元物流費),增加服務資源可及性,讓民眾從預防、篩檢到治療,皆能接受到所需的服務與資源,期盼達成「95-95-95」目標,及全球愛滋防治愛滋3零(零新增、零死亡、零歧視)願景。
有關近期社群軟體、網路流傳「十二月一日起 8大場所強制戴口罩」之錯誤資訊,疾病管制署今(29)日嚴正澄清,該內容為2020年COVID-19疫情期間防疫措施,為過時資訊,與現行措施不符;依據該署今年8月15日起實施之戴口罩規定,目前應戴口罩場所為醫院、診所、一般護理之家及老人福利機構之室內空間,其餘則有建議戴口罩之情境或由民眾自主決定戴口罩(詳見該署8月14日發布之新聞稿),請民眾勿上當誤信,亦請勿轉傳與散布。
疾管署重申,有關防疫相關政策、規範等資訊應以該署公布為主,並可至該署官網查詢 ,勿輕信社群軟體、網路流傳消息。另提醒民眾,收到來路不明防疫訊息須多加留意、查證,切勿轉傳散播。
依據國民健康署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18歲以上民眾自述經醫師診斷患有糖尿病且合併有腎臟疾病的人約有10%,另根據2022年台灣腎病年報,洗腎病人在透析前1年有40%患有糖尿病,顯見血糖控制不好,會導致腎功能變差,影響代謝功能。導致腎臟病的風險因子主要為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應掌握保腎的訣竅:
一、定期接受健康檢查,
二、建立健康飲食及規律運動的習慣,
三、糖尿病患者應定期就醫並遵照醫囑規律服藥,才可避免因長期血糖過高而導致早期腎病變。
善用成人健康檢查 了解腎功能指數
要察覺腎臟有沒有生病,必需透過驗血及驗尿才能知道,國民健康署免費提供40-64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之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亦稱為成人健康檢查)。服務檢查內容包含尿蛋白檢測及腎絲球過濾率(eGFR)之計算,可以幫助民眾早期發現慢性腎臟疾病,eGFR值即為腎功能指數,數值愈小代表腎功能愈差,惟有定期篩檢,早期發現並早期對腎臟病及早介入管理,改善會引發腎臟病的相關風險因子,並配合醫療團隊提供之衛教指導,才有機會逆轉腎功能。
基層診所推動腎病識能紀錄卡 幫助民眾掌握腎臟期別及風險
國民健康署於全國輔導診所針對成人健康檢查或一般檢查後發現有尿蛋白及eGFR異常之個案,提供腎臟病識能紀錄卡給民眾,標記其目前的腎臟病期別及應控制之疾病風險因子。該紀錄卡呈現腎臟病期別(1-5期)並對應尿蛋白不同嚴重度,輔以燈號從正常綠燈依序為黃燈、橙燈、紅燈之方式,標示腎功能異常嚴重程度,而醫師及衛教師會教育民眾該期別及燈號代表的腎功能意義,並提供三高控制、戒菸、營養及運動等相關知識。國民健康署持續積極推動基層醫療診所針對腎臟病風險族群之個案提供衛教指導,另透過下方QR code掃描可閱覽腎臟病識能紀錄卡相關資訊。
台灣成功獲歐盟認可列入輸歐原料藥第三國名單,代表我國原料藥管理系統包括生產、品質管理與GMP標準與歐盟相當,將可有效縮減我國原料藥外銷歐盟時程,強化台灣製藥產業的全球競爭力。
食藥署於110年12月8日正式向歐盟執委會提出列入第三國名單申請,經書面審查後,歐盟於今(112)年4月20日至27日赴台執行實地評鑑,評鑑團隊包含歐盟代表及歐盟會員國代表各1名,實地評鑑包括文件審查與TFDA人員訪談,以了解現有監管制度及其實際施行情形,並赴2家原料藥廠視察食藥署稽查表現。稽查團隊對TFDA的表現印象深刻,並肯定台灣管理制度與歐盟相當。經過數個月的內部程序,歐盟於今年11月10日正式公布台灣成功列入第三國名單。
依歐盟規定,自102年7月起,非歐盟國家生產之原料藥輸入歐盟應隨貨檢附其衛生主管機關出具之"書面證明",保證其生產符合與歐盟GMP相當之標準,但經評鑑列入第三國名單者例外。目前共有9個國家已成功列入包括台灣、加拿大、南韓、澳洲、巴西、以色列、日本、瑞士及美國。
肺癌一直列於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主要是因為肺癌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常到癌症晚期才被檢查出來,但隨著科技發展,現在能以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進行肺部小結節篩檢。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是利用X光穿透身體不同組織密度所產生的訊號差異,經電腦計算、重組出身體切面影像。相較傳統X光攝影,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因為掃描角度較多、獲得訊號較多,可更清楚顯示各層面之內部結構,可篩檢出極小的肺部小結節,且對非鈣化之肺部小結節,有高於一般胸部X光的偵測率。
低劑量電腦斷層屬於醫療器材的一種,須經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審查確認其安全、效能及品質才可以上市。由於低劑量電腦斷層是利用X光照射顯影,病患於檢查前應先將身上的金屬物品移除,避免影響成像結果;如有心臟節律器、心臟除顫器、血管夾、血管支架等植入式醫療器材也要記得事先告知放射師以調整適合的攝影參數。另X光會增加人體輻射暴露量,正在備孕、孕期、哺乳期的婦女應經醫師評估後再檢查。
有關醫療器材之許可證字號、產品敘述及規格等相關資訊,除可向醫師詢問外,亦可至食藥署網站之許可證資料庫查詢產品之相關資訊。如發現醫療器材不良品或使用後發生醫療器材所致之不良反應,請至藥品醫療器材食品化粧品上市後品質管理系統通報,或撥打不良反應通報專線:02-2396-0100進行通報。
近日關於河豚中毒事件引發民眾廣泛的關注,有鑑於河豚種類繁多,光靠肉眼不易辨識,河豚毒素屬於神經毒素,毒性約為氰化鈉之1,000倍以上,加熱亦無法將毒素破壞,毒素主要存在於河豚卵巢、肝臟、腸、皮膚甚至肌肉組織中。通常於食用後10至45分鐘產生唇舌發麻、手麻、腳麻、頭痛、眩暈、嘔吐等症狀,嚴重時則甚至導致死亡,死亡率約為61%,目前無解毒劑。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再次嚴正呼籲民眾避免捕捉及食用河豚,以降低中毒風險,也建議餐飲業者不要供應河豚,避免消費者誤食。
另考量近期國際間屢見生鮮蔬果遭受李斯特菌汙染之警訊,食藥署提醒,李斯特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能於土壤、腐生植物和許多哺乳動物的糞便中發現,甚至可在冷藏低溫下生長繁殖,易受污染之食品包括新鮮水果、生菜沙拉、即食食品、沙拉醬及未經適當殺菌的牛奶或冰淇淋等。因此,新鮮蔬果應澈底清淨後再食用,相關清洗注意事項可參考本署108年8月30日修正發布之「降低截切生鮮蔬果微生物危害之作業指引」;另外烹煮肉類食品時也應澈底加熱,並儘速食用完畢,以確保飲食安全。
食藥署呼籲,民眾在追求美味的同時,要保持警覺,預防食品中毒牢記「洗鮮分熱存」五要準沒錯:要洗手、要新鮮、要澈底清洗、要生熟食分開、要澈底加熱。另外食藥署官網也設有「防治食品專區」供民眾參考。
中央健康保險署為優化偏鄉醫療之可近性,提升泰安鄉醫療給付效益提升計畫巡迴醫療品質,積極媒合國際扶輪社,購置行動巡迴醫療車及配備超音波與心電圖設備,贈予大千綜合醫院辦理泰安鄉巡迴醫療服務。今(28)日假大千綜合醫院舉辦捐贈儀式,由健保署北區業務組林寶鳳組長代表出席,泰安鄉陳吉基鄉長、劉美蘭議員等貴賓一同見證,感謝國際扶輪社之善舉,嘉惠泰安鄉5,600名鄉民。活動結束後,林寶鳳組長及現場貴賓實地參觀新設置的巡迴醫療車及診療設備,以及見證民眾們初次體驗的感受。
林寶鳳組長表示,泰安鄉為苗栗縣唯一的山地鄉,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為減少民眾就醫舟車勞頓。健保署自91年起辦理泰安鄉醫療給付效益提升計畫,委託大千綜合醫院承接偏鄉醫療照護服務已21年,提供駐點醫療以及專科巡迴醫療服務,讓民眾不用奔波,免下山,可即時滿足醫療需求。據統計,112年1-9月提供醫療服務約8,800人次,民眾滿意度高達9成。
近年社區巡迴醫療車及設備逐漸老舊,影響山區巡迴醫療交通安全及醫療品質。為此,健保署積極媒合國際扶輪社購置行動巡迴醫療車,並配置彩色超音波及心電圖設備,不僅可廣泛運用於骨骼肌肉、乳房、婦科、心臟及周邊血管等臨床診療,亦可配合C型肝炎根除計畫,進行肝炎病人後續追蹤。
林寶鳳組長進一步說明,健保署持續致力於優化偏鄉醫療服務品質,鼓勵及支持醫療人力投入偏鄉服務,增進居民就醫可近性。感謝國際扶輪社的善舉,提供偏鄉完善的巡迴醫療車及添設最好的診療設備,讓投入服務的醫療團隊才能發揮最大的診療效益。健保署持續媒合各界愛心,希冀公私協力共同優化偏鄉醫療服務設備。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28)日表示,秋冬為呼吸道傳染病好發季節,尤其以長者最易受到感染,並導致重症及死亡。為積極維護65歲以上長者健康及降低因感染肺炎鏈球菌導致嚴重的併發症或死亡之機率,疾管署已於今(2023)年10月2日起推行第一階段對象接種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PPV23),並自11月27日起展開第二階段接種作業,針對從未曾接種過PCV13(或PCV15)及PPV23者,提供1劑公費PCV13,間隔至少1年後(高風險對象間隔至少8週)再提供1劑公費PPV23接種。
疾管署說明,國內今年截至11月23日累計243例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確定病例,其中34例死亡;病例中以65歲以上民眾占44.4%(108例)為多,病例數較2019年同期為低,惟高於2020-2022年同期;2019至2022年全年累計病例分別為447、228、196及200例,其中以65歲以上民眾占45.4%(486例)為多。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可有效降低感染後發生中重症(如肺炎、敗血症等)及死亡機率,請符合接種資格長者儘速接種,減少疾病威脅。
除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外,疾管署亦提供公費接種新冠XBB及流感疫苗。依疾管署監測資料,今年新冠併發重症及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分別占78%及90%;本流感季重症及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分別占62%及65%,打疫苗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請長者勿忘接種3種疫苗,共同響應「秋冬防疫 三針有幸」,保障自身健康。此外65歲以上民眾接種COVID-19疫苗可獲得各縣市提供之500元(含)以下衛教品,接種3種疫苗皆可領取COVID-19快篩試劑,接種院所可至疾管署官網「秋冬疫苗專區」疫苗接種院所查詢。
另疾管署公布國內新冠疫情趨勢,上週(11/21-11/27)新增248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11/14-11/20)新增210例上升;上週新增18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24例下降。近期國內疫情處低點上下波動,惟併發症及死亡發生風險持續,且國際部分國家疫情處高點或回升,須密切監測。
疾管署再次呼籲,除符合資格民眾儘速接種新冠XBB、流感、肺炎鏈球菌疫苗外,生活中仍應持續落實手部衛生及咳嗽禮節等衛生好習慣,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外出時,或於人潮聚集且無法保持適當距離或通風不良之場所、與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密切接觸時,建議要戴口罩維護自身健康。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在家休息,避免接觸脆弱族群,保護自己與他人。
疾病管制署今(28)日表示,第47週(11/19-11/25)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為52,361人次,近期呈下降趨勢;近四週合約實驗室分離呼吸道病原體以流感病毒(32%)為多,其次為腺病毒(26%)、副流感病毒(14%),另有呼吸道融合病毒及新冠病毒等。目前流感等呼吸道病毒於社區活動度持續,且近期氣溫變化大,須持續觀察疫情變化,籲請符合公費流感疫苗接種對象之民眾儘速完成接種。
疾管署說明,上週(11/21-11/27)新增7例流感併發重症 (3例A型H1N1、3例A型H3N2、1例A未分型),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11/14至11/24,均未接種流感疫苗且具慢性病史;另新增7例死亡 (2例A型H1N1、5例A型H3N2),年齡介於60多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10/1至11/18,均未接種流感疫苗且具慢性病史。
疾管署統計,本流感季自今(2023)年10/1起截至11/27累計165例 (72例A型H1N1、87例A型H3N2、2例A未分型、4例B型),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62%),96%未接種流感疫苗,85%具慢性病史;其中死亡26例 (14例A型H1N1、11例A型H3N2、1例B型),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65%),均未接種流感疫苗且具慢性病史。
疾管署指出,依據中國衛生單位公布資料,中國近期呼吸道感染疾病爆發,以流感為主,另有鼻病毒、肺炎黴漿菌、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等引起。該國自5月起即有多種呼吸道疾病疫情上升,各類病原分別於不同年齡層間流行,其中,未滿5歲以流感病毒、鼻病毒為主;5至14歲以流感病毒、黴漿菌、腺病毒為主;15至59歲以流感病毒、鼻病毒、新冠病毒為主;60歲以上則以人類間質肺炎病毒、普通感冒冠狀病毒為主。據中國衛生單位表示整體疾病流行期提前,均為已知病毒,並未檢出新型病原體,亦無已知病原出現特殊變異情形。世界衛生組織(WHO)評估,雖資訊有限,惟考量氣溫下降,預期疫情仍將呈上升趨勢,並建議應持續監測流行狀況。疾管署將持續密切監控,並視疫情發展調整相關防疫措施。
疾管署呼籲,因應近期中國當地呼吸道疾病發生率上升,醫療量能緊繃,請長者、幼兒等免疫力不佳之民眾非必要勿前往中國,以防就醫不易延誤病情;如必要前往,建議出發前儘早接種流感及新冠疫苗,並於返臺後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有發燒或急性呼吸道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旅遊史等相關TOCC,以供醫師評估及時診斷通報。
疾管署今(28)日表示,國內今(2023)年已發現22例本土副傷寒確定病例,高於2014至2022年同期,衛生單位已完成疫情調查,並啟動相關防治措施,同住或共食之接觸者皆完成採檢,檢驗結果均為陰性。依據例行疫調資料顯示,部分個案有生食或食用未充分煮熟的食物,如烤蚵、生蠔、生蝦、生魚片及生干貝等。疾管署已啟動專案調查,針對菌株進行全基因體定序分析比對,同時針對本土確診個案進行更詳細飲食等暴露史之疫調,以釐清可能感染源。
依疾管署統計資料顯示,今年截至11月27日止,副傷寒確定病例累計23例,分別為22例本土及1例印尼境外移入病例。本土病例均為本國籍,男性15例(68%),女性7例(32%),年齡介於10多歲至50多歲,以20-29歲為多(50%),居住地分布於11縣市,發病時間分散於各月份,其中以10月份8例為最多。2018至2022年本土累積病例數分別為1、3、0、1、6例,境外移入病例數分別為7、6、0、0、0例,其中2018及2019年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分別為印尼(4例)、印度(4例)、柬埔寨(2例)、緬甸(1例)、孟加拉(1例)及美國(1例)。
疾管署說明,副傷寒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是由副傷寒桿菌引起之腸道傳染病,主要透過食用受病患或帶菌者糞便或尿液污染的食物或飲水而傳播,潛伏期通常為1至10天,可傳染期為1至2週,常見的症狀有持續性發燒、頭痛、不適、厭食、腹痛、腹瀉、相對性心搏過緩或軀幹出現紅疹等。呼籲民眾隨時注意飲食及手部清潔,並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避免生飲生食,食物須經過充分加熱煮熟後才可食用,烹調及製備過程亦應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應飲用煮沸後的水或瓶裝礦泉水;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飯前、便後、處理食物前或更換尿片後,應正確使用肥皂及清水澈底清潔雙手,才能有效防範。
疾管署提醒,民眾如出現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告知飲食史;醫療院所如發現疑似個案,請於24小時內通報。副傷寒相關資訊可至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查詢,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疾病管制署今(28)日表示,依據疾管署統計,今(2023)年11月21日至11月27日新增759例登革熱本土病例,個案居住臺南市(380例)、高雄市(304例)、屏東縣(30例)、嘉義縣(14例)、雲林縣(12例)、新北市及嘉義市(各5例)、臺北市 (3例)、宜蘭縣、桃園市、新竹市、臺中市、彰化縣及金門縣 (各1例);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歲以上,其中415例男性、344例女性,發病日介於11月5日至11月27日,另新增本土重症病例7例及死亡病例4例。死亡病例年齡介於70多歲至80多歲,均為男性並有潛在病史,於發病後6至19天內因病情惡化不幸過世。
疾管署指出,國內整體疫情呈下降趨勢,昨(27)日台南7熱區及雲林縣古坑鄉已自流行區解列,不再以「快篩陽即確診」,恢復一般檢驗確診條件,目前全國已無「快篩陽即確診」之流行區。今年截至11月27日累計25,047例本土病例,個案分布於臺南市21,067例、高雄市2,402例、雲林縣699例、屏東縣318例、嘉義縣202例、新北市101例、臺中市55例、臺北市50例、其餘12縣市為50例以下;病例數為近10年同期次高;個案年齡大於60歲以上個案占37%,高於2014至2022年60歲以上累計個案數占比(26%);今年累計本土重症病例131例,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歲以上,分別為臺南市102例、雲林縣15例、高雄市12例及屏東縣2例,另累計死亡病例56例;曾感染登革熱、年長及高風險族群須持續注意重症警示徵象及出血徵兆。
疾管署提醒,近日南部地區雖無降雨,但白天溫度仍適合斑蚊生長活動,請民眾把握疫情下降時機,持續落實「巡、倒、清、刷」,澈底清除家戶環境積水,斷絕病媒蚊繁殖機會,並持續配合政府執行防治工作,保全防疫成果;同時做好個人防蚊措施,減少受蚊子叮咬機會。如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等疑似症狀時,務必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活動史,也請醫師落實詢問TOCC,提高警覺留意就診病患是否出現登革熱警示徵象,並給予妥適醫療處置。登革熱相關資訊請至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查閱,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2)洽詢。
針對昨(27)日媒體報導「聚焦真相/洗產地風暴續擴大 流通全國 食安隱憂」,食藥署再次強調,對於進口豬肉安全絕對是嚴格把關,進口之生鮮冷藏冷凍豬肉及其可食部位,必須於邊境經食藥署食品安全衛生查驗與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動物疫病檢疫通過後,始放行。110年至112年11月24日止,豬肉及其可食部位共計輸入308,053噸,均未檢出萊克多巴胺。
為維護國人食用豬肉產品之衛生安全,食藥署並與地方政府衛生局持續強化後市場進口與國產豬肉產品之抽樣,今(112)年1月至10月,於各販售通路、直接供應飲食場所及製造端共計抽驗2,130件(包括國產1,647件、進口483件),也均未檢出萊克多巴胺。
自110年1月1日起,所有包裝食品、散裝食品或直接供應飲食場所供應的食品,不論進口或國產,加工製成重組肉與否,含有豬或豬可食部位原料者,都應依規定標示其豬肉及豬可食部位原料之原產地(國),以利消費者選購參考。為督促食品業者落實標示規定,食藥署亦自110年起與地方政府衛生局合作執行豬肉原料原產地標示稽查計畫,全面查核後市場食品標示適法性。110年至112年11月16日查核豬肉原料原產地共計249,923件次,其中93件不合格,均已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下稱食安法)裁處,裁處金額共計283.6萬元整。
食藥署以民眾飲食衛生安全為優先考量,由源頭到通路嚴加把關,將持續與地方政府衛生局合作嚴查,食品之標示、宣傳或廣告如涉不實、誇張或易生誤解,即涉違反食安法第28條第1項規定,依同法45條處新台幣4萬元至400萬元,以確保食品安全,讓民眾安心且享有更多產品來源選擇。
根據國民健康署110年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大腸癌為10大癌症發生人數第二名,新診斷個案有1萬6,238人,近9成大腸癌發生於50歲以上民眾,且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1.5倍;另衛福部111年死因統計,超過6,000人死於大腸癌。為降低發生率及死亡率,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50~74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經實證研究,每2年定期篩檢可降低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與35%死亡率;又癌症篩檢資料顯示,大腸癌篩檢結果為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每20人就有1人有大腸癌,鼓勵民眾進行糞便潛血檢查,檢查結果如為陽性,務必到醫療院所進一步確認,絕不要錯過黃金治療期。
早期大腸癌易治癒 早期發現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
大腸癌是可預防的癌症之一,早期癌(第0-1期)易治癒,且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但第4期大腸癌存活率則剩不到2成。由於早期大腸癌無症狀,可透過定期篩檢提早發現,並及早確診治療。
大腸癌患者林先生分享,因身體不適到醫院看診,剛好醫院告知符合免費大腸癌篩檢資格,聽完說明後,發現篩檢過程不難,所以就接受大腸癌篩檢,透過採便檢查發現異常,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發現為大腸癌第一期,病患林先生積極配合手術切除病兆,目前術後第2個月恢復狀況良好,後續僅需定期追蹤;國民健康署提醒大家,有些癌症早期不易發現,大腸癌就是其中一種,民眾應定期接受篩檢,才能找出潛「腸」危機。
民眾可利用健保快易通APP查詢前次檢查時間,確認是否符合篩檢資格,若要查詢住家附近的癌症篩檢活動或醫療院所資訊,可透過全國癌症篩檢活動暨醫療院所資訊查詢網站查詢。
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 不要慌張應該進一步接受大腸鏡診斷
除了定期篩檢,篩檢陽性者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診斷,透過大腸鏡檢查可以找出隱藏在大腸中的息肉,大部分息肉在發現的當下即可切除,不必再另外進行手術,儘早阻斷癌前病變的發展,避免進一步惡化為大腸癌。研究顯示,篩檢結果為陽性者,罹患大腸癌風險較一般族群高20至30倍,若超過6個月未做大腸鏡確診,罹癌風險會增加30%,如果一直未做進一步確診,大腸癌死亡風險將增加64%!因此提醒篩檢結果為陽性時,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才能確保腸道的健康。
中央健康保險署與國民健康署攜手合作 篩檢異常主動追蹤
今(112)年6月1日起,中央健康保險署與國民健康署攜手合作推動「全民健保癌症治療品質改善計畫」,以人為中心,建立篩檢、追蹤到確診的完整機制,透過醫療院所共同合作,針對大腸癌、口腔癌、子宮頸癌、乳癌及肺癌五項癌症篩檢結果為疑似異常之個案,開啟「主動追陽」模式,主動向民眾進行健康指導及說明後續檢查相關注意事項,並協助依民眾就醫意願妥適安排,完成進一步就醫診斷。民眾若收到篩檢異常的結果,無須驚慌,只要遵循醫囑回到醫療院所進行進一步檢查,就可以及早處置;並配合後續追蹤、治療,將可降低癌症所帶來的威脅、減少對個人及家庭的衝擊。
今(27日)在衛福部主任秘書張雍敏見證下,由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以下簡稱疾管署)莊人祥署長及衛生福利部附屬醫療及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會(以下簡稱醫福會)林慶豐執行長,分別代表疾病管制署與衛生福利部部屬醫院簽署交流合作意向書,雙方共同增進部屬醫院之臨床感染症照護品質、促進學術交流合作及培育傳染病防治專業人才,除了原先前與北、中、南之部屬醫院包括桃園醫院、彰化醫院及胸腔病院,參與抗藥性結核病醫療照護團隊,更期待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時,共同創立集中檢疫場所的革命情誼基礎上,持續提升及強化部屬醫院醫療服務品質。
全國26家衛福部所屬醫院在後疫情時期,更需要精進公立醫院公共衛生任務。其中全國網區/縣市指定應變醫院中,部屬醫院佔2/3,為桃園新屋分院、臺中醫院、臺南醫院及花蓮醫院共計4家,而縣市指定應變醫院及隔離醫院共計14家,顯示部屬醫院所肩負防疫任務艱鉅責任重大,今與疾管署簽訂交流合作備忘錄,藉以提升傳染病防治與感染控制品質,嘉惠更多民眾。
行政院長陳建仁今(27)日接見第26屆大愛獎得獎人一行時表示,得獎人除了用心照顧身心障礙子女與家人外,也積極推動身心障礙者友善職場環境,讓社會了解身心障礙者的潛能與努力,使臺灣社會充滿愛與良善的循環。院長強調,為保障身心障礙者權益及提供更完善服務,衛生福利部將在未來5年內投入逾480億元,與地方政府及民間團體協力,希望減輕所有身心障礙者家庭照護者的負擔,提高照顧服務的品質,至盼所有身心障礙朋友均能以樂觀進取態度面對挑戰,享有自主、自信的生活。
陳院長表示,大愛獎主辦單位「中華慈光愛心會」自1996年成立以來,以有效整合服務資源,推動相關社會福利工作為宗旨,提供孤苦無依長者及身心障礙者生活協助,數十年如一日,是政府推動社會福利工作的重要夥伴,也是臺灣民間從事社福工作的領先者與拓荒者。該會為表揚身心障礙者及其尊長對社會的奉獻,自1998年起舉辦「大愛獎傑出身心障礙者尊長表揚大會」,迄今已辦理26屆,希望透過表揚活動,讓社會了解身心障礙者的潛能與努力,進而關懷支持身心障礙福利工作,樹立無私樂觀的社會風氣。
陳院長進一步表示,今(2023)年大愛獎計有11組得獎人,得獎人除了用心照顧身心障礙子女與家人外,更願意互相協助,與其他身心障礙者家庭分享照顧經驗,同時也積極為身心障礙者權益發聲,推動友善職場環境,讓身心障礙者能學習一技之長,透過自身力量及社會互助,讓溫暖流入臺灣民眾心中,形成良善循環。每組得獎人的生命故事和旅程皆不相同,但所散發的光與熱,以及堅毅精神及無私大愛,讓全臺灣民眾皆能感受到無限溫暖與振奮,也啟發更多人發揮同理心,關懷及支持身心障礙者。院長強調,當愛在臺灣2,300萬人之間擴散時,臺灣社會就會更溫暖堅韌,大家也會更願意為他人服務,因此他要向所有得獎人表達最深的敬意及謝意。
陳院長提及,為提供長者及弱勢族群更好的照顧,政府從2016年開始,將長照1.0全面提升至長照2.0,長照經費則從2016年不到50億元,增加至迄今超過650億元,服務人力也相繼增加。此外,政府亦全力落實《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精神,於去(2022)年提出第二次國家報告,並舉辦國際審查會議,邀請國際專家學者協助審查並發表結論性意見;「行政院身心障礙者權益推動小組」也定期邀請身心障礙領域專家、團體代表及相關政府機關,共同研擬討論身心障礙者權益有關事項。針對中華慈光愛心會吳建勳理事長所提不同身心障礙類別應提供不同類型照顧的建議,也會納入下次推動小組會議做更深入討論。
陳院長表示,目前全國約有120萬名身心障礙者,為保障身心障礙者權益及提供更完善服務,衛福部將在未來5年內投入超過480億元經費,與地方政府及民間團體合作,透過主動發掘身心障礙者家庭需求、充實服務資源連結網路、擴增社區式服務、多元強化身心障礙機構服務,以及改善服務人力勞動條件等策略,希望減輕所有身心障礙者家庭照護者的負擔,提高照顧服務的品質。
陳院長強調,政府責無旁貸,會持續強化與民間合作,建構友善、無障礙的環境,至盼每位身心障礙朋友均能自助助人、克服障礙,並以樂觀進取態度面對挑戰,享有自主與自信的生活。最後,院長藉由本屆獲獎者呂熙莉女士《醒了,就轉身:錯過早療的亞斯兒,也能看見曙光》一書,期勉大家持續秉持信念、發揮智慧,讓愛的循環不斷綿延。
中華慈光愛心會吳建勳理事長致詞時表示,陳院長擔任副總統期間,即多次接見大愛獎得獎人及其身心障礙子弟,今日行政院也特別隆重接待他們,陳院長到場後更親切問候每位得獎人及家屬,令他們倍感溫馨。吳理事長表示,大愛獎辦理迄今已26屆,一路上該會與政府一起摸索、成長,而近年來政府推動長照2.0等多項政策,讓他們充分感受到政府對身心障礙族群的照顧,相信陳院長在任內定能持續帶領執政團隊,針對身心障礙者不同層面的需求及不同障礙類別,提供更細緻的照顧與服務。
訪賓一行尚包括中華慈光愛心會李次高副理事長、陳清堂副理事長,以及林振亨先生、張錦雲女士、鄭美英女士、林順隆先生、鄭晏兒女士、黃李美慧女士、江月娥女士、邱創能先生、呂熙莉女士、林靜婕女士、吳麗璧女士、吳玉春女士、林秀美女士等11組得獎人及其家屬等人,由衛生福利部李麗芬次長、社會及家庭署簡慧娟署長陪同,前來行政院拜會陳院長,行政院林子倫發言人也在座。院長致詞結束後,也逐一與11組得獎人及其家屬合影留念,場面溫馨。
含nebivolol成分藥品係透過肝臟進行代謝,惟其中文仿單未明確載明肝功能不全/受損之嚴重度分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為確保民眾用藥安全,經蒐集國內外資料,重新評估該成分藥品之臨床效益及風險,並提藥品安全評估諮議小組討論,決定修訂含nebivolol成分藥品中文仿單之禁忌症,將肝臟疾病相關使用禁忌之敘述,修訂為「嚴重肝功能不全(Child-Pugh Class C)」,並於「用法用量」段落加刊中度肝功能不全病人之初始劑量調整內容,及於「藥物動力學特性」段落刊載肝功能不全病人之試驗結果及相關藥物動力學數據等相關安全性資訊,爰於112年11月27日公告再評估結果,要求上述藥品的許可證持有商應於113年7月31日前完成中文仿單變更,逾期未完成者將廢止其許可證。
食藥署提醒醫師開立藥品時,應遵循112年11月27日公告的再評估結果,審慎評估其用藥的風險及效益,嚴密監控病人服藥後是否有肝功能異常之情形發生,並提醒病人若出現不適症狀應儘速回診。另食藥署亦提醒民眾,該等藥品屬於醫師處方藥,應遵循醫囑服用,切勿自行過量或減量使用,服藥後若出現任何身體不適,或發生不尋常之疲倦、虛弱、食慾不振、上腹疼痛、皮膚或眼白變黃等症狀,請立即告知醫療人員或尋求醫療協助。
食藥署將持續密切注意該等藥品的安全性,除設有藥品不良反應通報系統之外,對於安全有關訊息,隨時進行瞭解,以保障民眾用藥安全。同時也提醒醫療人員或病患懷疑因為使用(服用)藥品導致不良反應發生時,請立即通報給衛生福利部所建置之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藥物不良反應通報專線 02-2396-0100,網站:https://adr.fda.gov.tw。
因應2026年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本部自2018年起積極推動「獎助布建住宿式長照機構公共化資源計畫」,補助公立醫院、地方政府等於資源不足區設置機構,期盼可提升民眾取得住宿式長照服務之可近性。臺東縣第一間住宿式長照機構「臺東醫院附設住宿式長照機構」,於今日辦理竣工落成典禮,典禮順利圓滿完成。「臺東醫院附設住宿式長照機構」位於「部立臺東醫院成功分院」2樓,提供26床位優質長照服務,尤其是臺東縣長濱鄉、東河鄉與成功鎮獨居及雙老族群可優先申請入住,讓在外打拚的子女們能夠完成安心托老長輩的心願。
依據2022年內政部公告與國家發展委員會「中華民國人口推估105-150年簡報」顯示我國已於1993年進入高齡化社會,2018年已邁入為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14%),推估2025年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20%),預估2039年突破30%,至2070年將達43.6%。根據國發會推估,因出生人數逐年下降,2020年平均每4.4人就要扶養1人,2030年則降到每2.7人扶養1人,2040年時平均每2人就要扶養1人,未來扶養比將持續升高,亦增加社會負擔。
推估至112年6月,臺東縣長照需求人數8,988人,另依據110年10月臺東地區公告推估「111年臺東地區實施長照十年計畫2.0之長照需求人數」資料顯示,成功鎮內失能身心障礙者為364人,佔全縣的12.2%,而東河鄉與長濱鄉共計198人(6.6%);在老化指數部分,成功鎮及鄰近的長濱鄉與東河鄉與分列全縣第四名、第一與第二名。近年隨著年輕人北漂,鎮內多為隔代教養跟老老相扶之弱勢家庭,因此充實當地長照資源,建置在地平價的優質機構刻不容緩。
衛生福利部王必勝次長表示,本部本著服務偏鄉民眾的理念,依據108年度「獎助布建住宿式長照機構公共化資源計畫」,積極規劃於衛生福利部成功分院建置住宿式長照機構,於108年11月簽署合作契約書,補助金額約3,150萬,歷經四年克服疫情、缺工與原物料飆漲等種種困境,終於在今年完成臺東縣第一間住宿式長照機構設置,期能提供長照需求者較優質且接近住家的機構,並符合工作中的子女能夠對長輩安心托老的心願,實現在地安養之目標。
成功鎮境內因交通不便、土地來源取得不易與後送就醫等問題,故一般財團法人在無營利之誘導下,不願至偏鄉設置長照機構;衛生福利部臺東醫院於分院現有空間修建住宿式長照機構,該修繕工程於108年5月開始規劃,於今年年底竣工,預計提供26床位服務,以提供長者適切之照顧服務。
因機構設置於成功分院內,故住民可依其需求,就近至分院各門診進行治療,以及由復健科進行專業之復健訓練,大大降低住民及家屬往返機構與醫院之間的時間與費用成本,讓住民能得到更適切的個別化服務。
肝病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一旦有症狀時,大都已至肝病的晚期,國內每年因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死亡人數超過萬人。目前國民健康署提供45-79歲民眾終身一次B、C型肝炎篩檢,截至112年7月曾接受過篩檢的人數已經超過533萬人。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表示:「鼓勵符合條件民眾,為了自己也為了家人,善用政府提供的免費服務,一生至少接受1次B、C型肝炎篩檢。」國民健康署持續研議推出醫療院所補助措施,以提升醫療院所及專科醫師的參與意願,增加民眾接受篩檢的可近性。本項政策推動不只是照護國民健康,也呼應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目標。我國宣示提早於2025年消除C型肝炎,透過民眾、醫療團隊與政府的共同努力,期取得WHO消除C肝認證,突顯我國於公共衛生管理上之國際地位。
藥物全額健保給付,治癒率高達9成8
國民健康署自100年起提供篩檢服務,45至79歲接受B、C型肝炎篩檢人數已累計達533萬人,其中C肝抗體陽性率2.8%,陽性個案之病毒量檢驗率為72%,進一步檢測出C型肝炎病毒量(HCV RNA)陽性為44.3%,參與直接作用抗病毒藥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 DAA)治療率為91.5%。由於C型肝炎的治癒率高達98%,而且其中治療所需的藥物費用20萬元,由健保給付。早篩早發現,以利及早治療,可減少肝炎病程所帶來的身體損傷,存好自己的健康本。
全國5千多家醫療院所提供服務、專科醫師不分科別一同加入
從111年3月1日起放寬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特約醫療院所的專科醫師都可提供服務,不限於內科或家醫科,預計3.5萬名醫師投入,目前全國約5,400家醫療院所提供B、C型肝炎篩檢服務。民眾如果不確定自己是否接受過篩檢,可以先到醫療院所確認是否符合篩檢資格。如果知道已是C肝抗體陽性,也請配合專業建議及後續追蹤,至醫療院所進一步檢查體內有沒有C肝病毒,來確認是否需要治療。
C型肝炎防治三步驟
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為配合國家消除C型肝炎政策,應避免生活中的危險因子,及早篩檢以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如發現為C型肝炎患者,應配合治療,有98%的機會可以治癒。C型肝炎防治三步驟:
國民健康署呼籲,透過B、C型肝炎篩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為自身健康把關。想了解更多,請上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站。
成人預防保健服務醫事機構查詢(健保特約醫事機構查詢/進階查詢/預防保健服務項目)網站。
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於112年11月26日接獲南投縣政府衛生局通報,該局於同日接獲轄管警局通報,該轄仁愛鄉民眾於112年11月25日晚間自行烹煮河豚並分送予友人食用,陸續出現疑似河豚毒素中毒症狀,1人死亡,8人送往臺中榮民總醫院埔里分院救治,南投縣政府刻正調查中,本案也已抽樣食餘河豚檢體送食藥署執行相關檢驗。
食藥署提醒,河豚毒素屬於神經毒素,加熱亦無法將毒素破壞,主要存在於河豚卵巢、肝臟、腸、皮膚甚至肌肉組織中。通常於食用後10至45分鐘產生唇舌發麻、手麻、腳麻、頭痛、眩暈、嘔吐等症狀,嚴重時則可能導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死亡率約為61%。
食藥署呼籲,河豚種類多,而且外觀不易辨識,最好的自保方式,就是避免捕捉及食用來路不明之水產品,另外也建議餐飲業者不要提供河豚供民眾食用,以免誤食,如果在食用水產品後產生疑似中毒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保留食餘檢體,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
針對有心人士持續以COVID-19疫情期間口罩、快篩、疫苗相關採購惡意攻擊政府防疫工作,疾管署今(26)日嚴正表示,採購過程均符合法令規定,絕無不法或圖利之情事,盼外界勿再扭曲事實、混淆視聽,散播不實訊息,影響國人健康安全。
疾管署指出,2020年初COVID-19疫情初期,因應民眾突然增加的購買口罩需求,且當時國內口罩產能有限,為讓徵用口罩能有效分配及提供民眾購買,指揮中心於同年2月6日推動口罩實名制,透過藥局通路販售徵用口罩;之後為讓沒時間排隊買口罩的上班族、學生等族群便於購買口罩,再於3月12日增加網路/超商販售通路。佩戴口罩為疫情期間個人防護重要的方式,透過與經濟部、食藥署共同努力,實名制口罩的推動在口罩供不應求,價格飆漲期間,將口罩數量與價格合理分配,於防疫推動發揮重大功用,不應隨意抹煞協助加速生產口罩的廠商,與藥師/藥劑生、衛生所及各超商/市/藥妝店、物流等相關人員的付出。
疾管署進一步說明,因應2022年4月國內COVID-19疫情急速上升,民眾對於家用抗原快篩試劑的需求遽增,市場快篩試劑缺貨且價格昂貴,世界各國亦然,指揮中心緊急徵用快篩試劑,全力充裕供應量能,並推動家用抗原快篩試劑實名制,透過近5,000家健保特約藥局及偏鄉衛生所販售實名制家用抗原快篩試劑,希望讓有需要篩檢的族群可以購得每日所需之家用抗原快篩試劑數量,並平抑市售家用抗原快篩試劑價格;且當時販售為價格為100元,相較各國並無偏高。另相關採購均以符合採購法規定為之,並規範快篩試劑供應商必須符合:1.食藥署已核准專案輸入許可、2.履約貨品保存效期達6個月以上、3.2022年5月31日前履約等3要件始符合資格;同時考量新冠病毒快篩試劑產品效能對防疫影響甚鉅,食藥署要求此類產品專案輸入申請案,皆須檢附產品技術性報告,並對於相關案件審查皆審慎把關,以確保國人使用此類產品的安全及有效性。
疾管署再次強調,針對COVID-19疫情期間疫苗採購之諸多不實言論,均已多次澄清,COVID-19疫苗採購與接種推動,均秉持專業且以全民健康福祉為優先,絕無涉炒股或其他不法之事,更無阻擋任何疫苗購買。COVID-19疫情流行之初,全球疫苗的產能尚未擴充至足以供應各國需要,世界大國以投資方式超額採購,致使多數國家難以與歐美等國家競爭。為獲得安全有效的疫苗,我國採取多元外購與國內研發雙軌並行方式進行採購疫苗,規劃1,500萬人接種,約可涵括近65%人口,以每人2劑估算,需3,000萬劑疫苗,並自2020年起即積極與莫德納、BNT等疫苗廠洽購各種COVID-19疫苗,同時積極輔導國產疫苗開發。而我國COVID-19疫苗政策係依據各廠牌COVID-19大型臨床結果,參照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US CDC)、歐洲疾病預防管制中心(ECDC)等專業組織建議以及各國疫苗接種政策推動經驗,經ACIP專家會議決議建議後,據以規劃及推動國內COVID-19疫苗接種作業。提供民眾接種之疫苗均經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緊急使用授權或核准,採購過程依照政府採購法相關規定執行,以保障民眾健康。
疾管署重申,COVID-19疫情期間,口罩、快篩、疫苗皆為防疫工作重要一環,相關採購等程序均依法執行,完全可接受立法院、審計部及監察院之監督、查核和約詢,如有違法事項絕對依法徹查、嚴正法辦,絕不寬貸。有心人士在無事實根據或資料不清的情況下,推測並惡意散播不實的言論,造成各種誤解,令人深感遺憾。也籲請民眾持續配合相關防疫措施,不要輕信,維護自身健康安全。